1.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体育盛会在中国召开,可为什么中国的体育产业却萎靡不振呢?
2.2015年的“互联网+体育”领域,都有哪些影响力较大的投融资案例
可以承办体育赛事。文化发展公司一般主要从事文化艺术、传媒等方面的业务,而承办体育赛事则属于体育领域的活动。因此,如果一家文化发展公司想要承办体育赛事,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公司是否具备承办体育赛事的资质和能力。承办体育赛事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因此,如果公司没有相关的资质和能力,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挑战。
2、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允许文化发展公司承办体育赛事。不同地区和国家对于体育赛事的管理和监管方式不同,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如果文化发展公司没有得到相应的批准或许可,可能会违法或面临处罚。
3、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是否适合承办体育赛事。承办体育赛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并且需要考虑如何盈利和回报。因此,如果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战略不适合承办体育赛事,可能会面临经济上的风险和亏损。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体育盛会在中国召开,可为什么中国的体育产业却萎靡不振呢?
“篮球+互联网”打造篮球产业新生态
——首届球友俱乐部全国篮球锦标赛(BCBC)工作会议在浙江仙居召开
? 4月26日,首届球友俱乐部全国篮球锦标赛(BCBC)工作会议在浙江仙居隆重召开。这标志着一个以国人为参赛主体、以互联网竞赛服务和商贸服务为基础的一个全新的全民健身篮球赛事的诞生。
? 球友俱乐部全国篮球锦标赛(BCBC)是由BCBC组委会发起、北京球友圈网络科技责任有限公司主办,由北京中篮体育开发中心作为本次赛事推广单位的篮球赛事。主办方致力于将该赛事打造成为覆盖最广、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国人篮球赛”。
? 球友圈倾力打造的球友俱乐部全国篮球锦标赛(BCBC)是一个全国性篮球赛事。赛事根据地理区位分为四大赛区,东北大区、西北大区、东南大区、西南大区。赛事由分区赛、大区赛和总决赛阶段构成。赛事参赛主体为篮球队,每队30岁以上球员人数不超过4人。各区域淘汰球队中的优秀球员有机会在下一阶段赛事中通过短期交流制度继续代表本区(本大区)参加比赛,给优秀的球员更多展示的机会。
? 球友圈倾力打造的球友俱乐部全国篮球锦标赛(BCBC)不同于其他业余篮球赛事,主办方以“服务”为赛事运营和互联网平台开发的核心理念。赛事平台为参赛球员提供了良好的参赛体验,参赛球队和球员通过赛事平台注册后,即可通过赛事平台享受到会员定制服务和保障。通过该赛事平台,各赛区合作伙伴可实现赛事的竞赛编排、赛事通知等。同时,球友圈开发的BCBC篮球赛事技术统计系统同期上线,为球员、球队、赛区提供了赛事技术数据服务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球友圈突破传统赛事品牌赞助商的合作思路,针对球员、球队、赛区提供更具价值的赞助商产品和服务,在赛事平台原有的品牌宣传推广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渠道的功能,使赞助商、球员、球队、赛区在平台上真正实现各取所需、多赢共赢。
? 北京中篮体育开发中心总经理袁文蔚、福建省篮协方大川、浙江篮协副兼秘书长王志刚、重庆市 体育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潘孝龙、以及来自于全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篮球协会的领导、代表和赞助商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
一同启动了冠军奖杯(球友杯)的展示环节
并参与了“共谋、共融、共赢”主题沙龙
? 对赛事的组织和商业模式给予了肯定,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龙体育集团总裁曾令霖、球友圈CEO舒洪瑞,代表赛事主办方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进行了主题讲话。在会议中,球友圈CEO舒洪瑞为大家介绍了球友俱乐部全国篮球锦标赛(BCBC)的赛事概括,以及面向未来,球友圈致力于围绕该赛事打造的篮球体育生态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篮球+互联网”的产业布局。球友圈CEO舒洪瑞还对赛事赞助商及商务合作权益体系进行了介绍,使赞助商合作伙伴意识到“篮球+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赛事运营,更让商务权益的转化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龙集团总裁曾令霖关于“国人篮球联盟”的组建和对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则让与会嘉宾和代表对联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充满了信心。赛事的竞赛规程介绍和推广的介绍也使与会代表对赛事的亮点和赛事组委会对各赛区的推广支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 北京球友圈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球友圈”,成立于2014年10月17日,总部位于北京,是龙体育集团旗下,国内领先的业余赛事运营公司,业务涵盖篮球、网球羽毛球、台球、足球、高尔夫、乒乓球和保龄球项目等8大球类。面向未来,公司以其独特的优势,将篮球和网球作为战略性发展项目。
2015年的“互联网+体育”领域,都有哪些影响力较大的投融资案例
首先是问题:参看:://zhidao.baidu/question/16877373
我国的体育产业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体 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体育产业的构成来看,体育产业是由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其它产业所组成。在 体育产业发展初期,需要通过发展体育的相关产业和兴办其它产业来积累发展资金。由于体 育本体产业主要受调控,行业垄断性较强,其发展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关产业 中,主要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但 就体育用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我国体育用品从 整体来看,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大都以来料加工 为主,还没有形成自主开发的主导性体育产品。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 较少,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而要保持体育产业的持续、有效地发展,应确定体育产业 的合理结构,优先发展体育本体产业,通过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 。
2 体育产业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对健身、、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 部分项目在投资、引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钓鱼等 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导致恶性竞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广东省各地的高 尔夫球场已立项48个,现已建成27个,深圳仅保龄球场就已有34家,500多个球道,北京市 仅保龄球球道就已达2000道。在这些项目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与市场预 测 ,过高地估计了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过分追求短期超额利润, 导致部分企业服务质量差 ,社会效益不明显,经营业绩不佳。
3、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目前我国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 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 综合 性规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制定有关实施细则,如体育产业经营的申办条件、经营条件、从 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等。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体育产业实 践 的发展,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其次是国家振兴:
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将从多方面帮助体育产业拓展融资渠道,从而使得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具备相当规模。
产业规模预计达2万亿元
意见共明确了六大任务,分别是: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大力促进体育服务贸易和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
北京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从国家层面上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规划,表明我国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之间的观念转变已经成熟。
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即是使得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体育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而我国体育产业的贡献还不到1%。目前业界普遍认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远期潜在市场约有2万亿,所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并将衍生出很多消费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特别提到要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翻看去年9月26日院发布的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同年11月25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时留意到,上述两份文件中分别也提到了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文义表示,体育产业振兴在具体操作和运作上借鉴了文化产业的一些经验。
体育赛事成掘金点
体育赛事活动将成为今后政策扶持的重点,根据意见,今后要重点探索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道路,借鉴国际经验,鼓励引导、规范发展足球等职业体育赛事,扶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健全职业联赛赛制。
“我国的乒乓球、武术等大众体育健身项目虽然普及,但仅限于是民间健身活动而已,产业化程度几乎为零。”北京体育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告诉记者,美国有NBA等各种大联盟,中国还需要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赛事运营项目和商业模式。此外,他表示,一些国内比较知名的公司都是以经营体育器材为主,但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商业化运作才是一国体育产业化形成的标志。
融资渠道拓宽
“新规划”侧重于在资金筹措上对体育产业的支持。意见指出,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可以通过安排补助资金等方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积极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鼓励金融机构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此外,研究丰富体育**新品种。
目前,体育产业发展多依靠出资引导。北京市秘书长、原北京体育局局长孙康林曾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近三年,北京市每年专门出资5亿元,扶持项目41个。孙康林表示,意见的出台将使得对体育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但下一步要创新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加大民间、境外资本的投入。
总结一句话:懂行的人少,圈钱的人多,结果搞砸了,要警醒啊!
体育产业这么火,关于体育+互联网你必须要知道的
在经历了2015年的“前热后冷”之后,进入阶段性谷底的体育创业在2016年回温,大量新玩家涌入这个行业,新的机会慢慢浮现,资本的关注度又在持续走高,很多“新面孔”基金也在扎堆进入,为什么体育产业这么火?
除了国民素质的提升,体育产业似乎也被政策驱使着前进,逢体育必谈的“46号文件”是绝佳的鸡血,5万亿市场诱惑着众多创业者,当然,还有众多投资人。
在经历了2015年的“前热后冷”之后,进入阶段性谷底的体育创业在2016年回温,大量新玩家涌入这个行业,新的机会慢慢浮现,资本的关注度又在持续走高,很多“新面孔”基金也在扎堆进入。
体育行业为何受到关注?
1.政策引导
自2014年院出台意见将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2025亿。
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去年全国31省份均出台体育发展规划。到2025年,提出具体目标的27省份规划的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政策上的明确指引无疑引爆了资本的热情。
按照国际水准,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体育产业会出现“井喷”态势。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水平,人均体育消费额却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未来前景将更大程度地释放。来自销售终端的数据为该判断提供了依据。京东体育总经理王学松曾表示,体育品类是京东快速增长的重要品类之一,2013年至2015年销售增速均超100%。今年“6·18”当日,销售件数达到去年同期的2.6倍。
2.消费升级引导
与很多领域一样,消费升级让体育产业也获益颇丰。
报告显示,满足特定人群的“小众”运动逐渐成为最热潮流,如徒步旅行、骑自行车、露营、攀岩以及皮划艇等。这些运动比传统体育项目更“贵”。从2013年至2015年的消费轨迹来看,基础性体育用品的消费比重明显下降,但骑行、游泳、垂钓用品的消费比重一路上行,尤以垂钓用品和骑行运动的消费增速最快,今年上半年,上述运动消费增速超过75%。
2015年,国内有近200场较具规模的自行车赛事。其中,业余赛事和群众活动占比8成以上,自行车已从“代步”演变为“健康运动”,带动骑行市场不断扩大。
钓鱼的吸引力已经可以与马术、高尔夫和网球相媲美。
其中,有7成垂钓消费集中在26岁至35岁的80后群体,消费占比达68.%。垂钓入门消费集中在千元以上,且复购率很高。报告还显示,登山、远足、滑雪等户外消费也处在“风口”上。中国夺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后,据估算,此次冬奥涉及的冰雪运动带动其他关联产业收入将达3000亿元以上。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专家认为行业值得关注的细分领域有以下几点:
1.体育IP投资热,如何落子布局
不同于行业,除去国内外屈指可数的几个顶级赛事之外,体育行业似乎很难再有影响力的IP出现。
顶级赛事已经成为大公司和资本巨头绞杀博弈的重点,显然绝非最优的投资方向,寻找、选择并培育新兴有成长性的IP是产业和资本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体育本身特质来看,构成IP应该有两个属性:要么可以聚合足够多的观看人群;要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这个维度上,我们试着将产业分解,在体育IP领域寻找有投资价值的方向。
顶级IP的联动效应:国内头部赛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定是足篮球。去年中超版权卖出80亿元之后,相信CBA不久将来也会完成和资本的嫁接。巨大的资金会拉动整个核心赛事链条的估值抬升,同时资金的下沉和渗透,也让除去版权外的各个环节拥有创业和投资的机会。
比如,联赛俱乐部的运营管理和商务开发、整个联赛的信号转播、节目包装制作、球队场馆票务以及周边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再有,就是和联赛、俱乐部、球员在游戏、领域的结合和延伸等等。
体育结合的电视秀:其实,体育运动综艺IP的打造,已经今年各大卫视主打的方向。目前市面上已经零星有一些关于跳水、足球的体育综艺节目,但总体反响并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或许是体育元素过重,缺乏专业和纯粹的化的制作团队。体育+结合的方向毋庸置疑,它首先应该具备和秀的一切属性,而不是简单的将体育概念生搬硬套。某种程度上,尽管没有体育明星,《跑男》就是一档标准的秀。
小众运动的IP化:和头部赛事相比,小众运动或者偏门运动并不起眼。但这些从国外引进或者起源于民间的体育概念,在大众消费领域迅速引起关注,是投资者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
比如,Crossfit,一种新兴的健身理念和方式,起源于美国,以连锁健身品牌加盟的模式迅速在全世界推广,2015年在国内崭露头角。社交化、团队化,并有别于传统健身行业的新属性,让Crossfit在细分的重度健身人群领域迅速蔓延。
再有的例子,比如马拉松跑步升级后的赛事,类似障碍跑的斯巴达、泥泞跑,甚至此前引起全民热潮的冰桶挑战赛,都有具备成为体育IP的影子。
业余或校园草根赛事IP:这是国内资本和创业早已开始关注的领域。足篮高网等主要运动领域,都已有不少围绕业余或校园联赛开始做。但略显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并未出现太多名头响亮或者有较强公共效应的赛事。而现有的赛事中,简单的赞助模式之外,也少有其它的商业模式显现。不管是赛事IP本身和资本方,都还需要耐心培育和等待市场的成熟。
2.精品化、标准化、便携化的新型健身房
传统健身房或许是整个目前体育产业链里,除去鞋服之外现金流最好和蛋糕最大的部分。更重要的,健身房是各种运动发生在线下绕不开的场景,伴随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和健身人群的普及,对各类健身房的投资应该是资本方长期跟踪关注的重点。
对健身房的投资,可以有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有线下基础的大型连锁健身房,本身升级改造之后,和资本市场结合的投资机会,比如并购、IPO。
二是,未来精品化、社区化、管理标准化,低门槛高服务、可嫁接互联网渠道入口的新型的健身房,可持续关注。比如,国内现在已有创业项目,用集装箱制成的迷你健身房,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让用户可以24小时随时打卡健身,它们是消费升级后的典型产品,也是未来大的趋势。
3.装备升级、多样化和科技化是大趋势
装备可能是体育行业里最直接的刚性需求。过去几年里,国内鞋服装备一直给人产能过剩的印象。但实际上,过去产品的概念更多停留在运动休闲大众的服饰,消费升级后,会向专业和分层级的装备过渡,具有科技感和时尚理念的新型装备,将会成为运动人群主动选择的品类。
跑步健身领域已经巨头盘踞,而类似冰雪、户外、女性等细分小众领域的装备供给,不论国内国外,可能都蕴藏新品牌进入的机会。
4.优质技术源
科技一直是改变多个行业的原动力,体育也不例外。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和运动相关的科技:手环、跑步鞋垫、心率贴、体征检测、耳机、VR、人脸识别和动作捕捉技术以及移动直播等等均值得持续跟踪;除此之外,国外新的科技产品技术源、运动器材的科技产品也可关注。
5.关注女性运动、健康与社交产品
不论是体育观赛还是运动消费,女性群体正扮演越来越多的比重。
公开的数据是,欧美市场女性体育用品消费已经连续10年保持增长,年均的复合增长率约17%。可以看见,耐克和阿迪等运动巨头,近年在女性市场的发力,比如在国内一线二线城市开设女性专营店面,提供女性专门的运动裤和内衣选购体验等等。
其实,除去专业女性运动装备之外,女性的健身房、训练方法和课程、专门的赛事IP,以及运动健康的线上社交产品,都应当是投资关注的领域。
6.运动营养、康复和保险
运动营养,不可不关注的领域。
这个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线上的健康管理平台,目前很多运动类的APP似乎都试图切入;
另外一个是优质的营养品、保健品,这部分更多是产品,国内较少,但需求旺盛,往往来自海外。所以,优质的品牌和供应链较为缺失。
康复和保险,前者目前看到的更多是作坊式的门店,难以形成上规模的连锁品牌,后者目前国内的创业也开始起步,看到的标的并不多,对投资角度而言,可以提早深入布局。
7.先进的训练方法
运动消费升级,优质先进的训练方法自然不可获取。目前国内的体育创投领域,基本有两种方式,2B和2C,前者更多是训练的教材和课程,后者类似训练学校和训练营。体量和人群基数较大,又拥有极强需求的领域,比如足球、健身,相关的训练方法或可重点关注。
8.新消费人群,95后、二次元与体育的结合
相比太多看得见,看得懂的体育创业赛道,关注二次元、95后等新兴消费人群,是体育创业未来可拓展和延伸的方向。了解新人群关注的运动、和时尚领域,构建他们运动消费的场景,建立新兴的商业模式。
比如,篮球就可以是个切入口,篮球较多受到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嘻哈街头文化以及粉丝经济极度相关,围绕这些年轻球迷的社区、平台等等创业项目,都值得关注。
9.,体育和游戏的结合
,是体育和游戏的结合体,本身巨大的聚合效应,被各类机构和投资人看好,他们普遍认为这是装备、IP之外,又一个可能诞生巨头公司的领域。
投资价值已经不必赘述,从游戏的研发、赛事的组织、到新兴媒介播出平台,再到下游庞大的参与受众,每个领域都有爆发的可能和投资的机遇。
10.2B市场的企业健康和体育服务
最后一个领域,大型企业员工的健康管理,或许是国内特有的创业方向。八项规定之后,三公消费持续下滑,企业自身的经费用于员工的运动健康更加“名正言顺”。面向2B企业市场的,运动健康管理系统、赛事组织、健康餐饮和健身管理等,都拥有一定的需求。只不过投资者的选择,需要视不同标的不同团队的情况而定。
给创业公司的建议
即使创业公司选对了赛道,但实际操作仍不容易。这要求创业公司:一个踏实的模式,无论是你想做一个特别优秀的健身房和线下设施,还是做一些真正的智能设备,或者是其它业余联赛。你要保证它是真的有价值,而不是只为搏眼球,不要总是对标国外用一个中国的XXX麻痹自己。
更加重要的是你的活动有人参加和付费,这才是创业。
互联网+体育的核心其实仍旧在线下,线上能做的事儿相对比较少,类似于资讯直播,大公司在做,创业公司买不起版权。
而创业者可以做的事其实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部分,比如说线上引流,线下活动的组织,健身等等,决定用户去留的还是落地到线下的服务。
这也是体育创业公司不好拿融资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不像互联网公司,只要产品用的好,用户多就可以获取到大量的用户和VC的投资。在体育行业你既需要有体育相关的专业能力,又要有营销推广腾空,又要找到VC拿到钱的能力,这三个能力对一个团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虽然体育创业比想象中的难,但这个产业的向上趋势非常明确,一个方面是大家开始有点钱了,第二个是经济不是特别景气,大家用钱的效率不如花在体育锻炼高,时间和精力花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会越来越盛行。
金牌顾问认为,每个领域都有机会,选择好的话快一点,选的差的话耐心等等。如果站在未来5年往回看,现在是体育创业最好的早期进入的机会,现在进入要比今后进入成功概率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