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有哪次奥运圣火在传递过程中被熄灭了
2.奥运火炬烧的燃料是什么啊?
3.历届奥运会的火炬点燃方式是什么?
4.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的历届奥运会火炬接力资料
多年来,运动员和名人点火成了传统。
下面是历年点燃主火炬台的人员名单。
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弗里茨·希尔干, 田径选手。
194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约翰·马克, 田径选手。
195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依吉尔·南森。
195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帕沃·努尔米, 1920年9枚金牌得主。
195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一多·卡罗利, 速滑选手。
195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荣·克拉克和汉斯·基根。
196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肯·亨利, 1952年500米速滑冠军。
196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吉安卡罗·佩里斯,田径选手。
196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约瑟夫·里德, 田径选手。
196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坂井义则, 田径选手, 在广岛爆炸当天出生。
196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阿兰·卡迈特, 1964年花样滑冰亚军。
196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诺玛·恩里魁塔·巴西里奥·德·索特罗, 第一位女性点火者。
1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高田中岛, 速滑选手。
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泽尔·萨恩,中长跑选手。
1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克里斯·哈斯和约瑟夫·费斯曼特。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史蒂芬·普利方天和桑德拉·汉德森, 2位青年。
198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查尔斯·科尔,一位投票选出的患者。
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瑟尔基·比洛夫, 篮球运动员,12年冠军
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桑德拉·杜布拉维奇, 花样滑冰选手。
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拉夫尔·约翰逊, 1960年田径全能冠军。
198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罗比·佩里, 12岁的花样滑冰选手.。
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孙基祯,1936年马拉松冠军将火炬带入田径场,郑善万,金元卓和孙美廷, 3位田径选手点燃了火炬台。
199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普拉蒂尼和一位来自法国萨瓦省名叫格兰奇(Franois-Cyrille Grange)的八岁少年,普拉蒂尼是前法国国家足球队球员,曾经协助法国夺得16年奥运足球金牌。
199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安东尼·里贝罗, 参加残奥会的射箭选手.
199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哈肯,马格努斯.挪威王子,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参加过奥运会。
19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默罕默德·阿里, 拳击选手
199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伊藤绿, 日本花样滑冰选手,1992年银牌.
200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凯西·弗里曼, 田径选手。
200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0年美国奥运冰球队。
200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尼古拉斯·卡克拉曼拉基斯, 希腊风帆选手。
200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斯蒂法尼娅·贝尔蒙多,意大利前冬季奥运会越野滑雪金牌得主。
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国体操王子李宁
201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奥会冠军勒梅-多恩、南希-格林,“冰球大帝”韦恩-格雷茨基,NBA球星史蒂夫·纳什
2010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蔡旺龙,新加坡帆船选手
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英国七位少年
201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弗拉基斯拉夫·特列季亚克,前苏联三届冬奥会冰球冠军、伊琳娜·罗德尼娜,前苏联三届冬奥会花滑冠军
2014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陈若琳,北京、伦敦奥运会跳水冠军
历史上有哪次奥运圣火在传递过程中被熄灭了
奥运会第一次增加点燃圣火仪式是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当时德国男子田径选手弗里茨希尔根点燃了奥运圣火台,而弗里茨也因为这一举动把自己的名字写入奥运历史。此后,每届奥运会开幕点燃圣火的仪式被延续下来,而点燃圣火的人物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火炬台的是曾获奥运奖牌现身为残疾的雷波洛,他坐在轮椅上用圣火引燃箭头,然后准确地射向70米远、21米的圣火台,熊熊圣火瞬间腾跃燃烧,全世界的观众都为西班牙人这一奇特的点火创意赞叹不已。 此后两届奥运会的点火方式也别具特色。1996年的亚特兰大,为百年奥运引燃圣火的是曾获得奥运金牌后身患帕金森综合症的拳王,莫哈默德阿里。当阿里用颤巍巍的手点燃圣火台之后,全场观众随之疯狂的欢呼,奥运精神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澳大利亚土著女子短跑名将弗里曼手持火炬,走向潺潺水池,圣火台突然从水中慢慢升起。点燃火焰的过程让观众们瞠目结舌。 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 ,天空 中突然出现手持火炬的运动员,从四面八方“飞奔”至场中央上方汇合。场地中心上空出现三个大的互相交叉的圆环,“飞奔者”点亮圆环上的“奥林匹亚”字样。紧接着还有更多的“飞奔者”从运动员中间升起来。最后一个“飞奔者”把体育场2号门前面的希腊文“雅典”字样点亮。一路飞奔的迪马斯穿过人群,奔向体育场一侧。此时,与奥运火炬形状一样的“针鼻”形圣火台开始向场内倾斜,迪马斯上前用手中的火炬点燃圣火。随后,会场开始燃放焰火,姹紫嫣红的焰火点燃了雅典的天空,主会场掌声雷动,欢声如潮,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奥运火炬烧的燃料是什么啊?
伦敦奥运火炬英国境内传递21号进入第三天。就在这一天,火炬在传递过程中首次熄灭,这是英国火炬传递不到200公里第二度出现状况,是技术没保障好还是有什么特殊原因呢?
奥运火炬英国传递开始前曾有媒体报道说,火炬在传递的过程中一般不太可能熄灭,因为德国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模拟了时速80公里的强风、高温、暴雨、大雪甚至冰雹等各种极端气候现象,火炬在所有情况下都没有熄灭。不过,在实验室里非常顽强的火炬21号却没有经受住英国西南部坏天气的考验。
扩展资料
火炬造型——浓缩人文精髓
独特的火炬造型往往能够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成为永恒的回忆。每届奥运会组委会都会希望奥运火炬能成为一次盛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民族的标志性符号。
现代奥运会首支火炬———柏林奥运会的火炬,设计比较简单,只是在一根铁棒顶端固定了一个环形燃烧装置,火焰从中喷出。直到1960年,现代奥运火炬的样式才渐趋成熟。当年美国斯阔谷冬季奥运会(Squawvalleygames)的火炬设计者,迪斯尼公司艺术家约翰·汉克确立了设计原则:火炬应该是奥运会东道国形象和该届奥运会主题的完美体现。这一原则也为以后各届奥运遵循,从此奥运火炬也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2000年悉尼奥运火炬的造型灵感来自澳大利亚土著用的飞镖。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更是充分展现了希腊悠久历史和文化。火炬外形为象征和平的橄榄树叶子。
为了得到最完美的外观形象,通常奥运火炬的设计在奥运会开幕前的两到三年就会启动。主办国一般取竞标方式,各个设计小组会向奥组委提交自己的创意,胜出者的方案将被纳。
即将摆在设计师面前的一道大课题就是,如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上浓缩中国5000年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展现出中国在新时代的变化与勃勃生机。
参考资料:
历届奥运会的火炬点燃方式是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递的圣火也在不断改进。
自从1936年第一次举行奥运火炬接力跑开始,传递圣火的火炬总共制造了24种样式,其中13个是为夏季奥运会设计的,11个是为冬奥会设计的。
1936年,卡尔·迪姆教授根据古希腊瓷器上的绘画设计,由德国人弗里德里希·克虏伯·许特韦克为柏林奥运会制作了第一把火炬。火炬由镁为主的燃料供燃,重460克,长27厘米。
1948年伦敦奥运会制作了两个火炬,一个重960克,长47厘米,另一个是专为最后一棒传递者制作的,重2.15公斤,长42厘米。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火炬长57厘米、重1.08公斤,用合金材料制成,还有一个桦木制成的手柄。
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火炬由意大利考古工作者设计,重580克,长39.5厘米,由铜铝合金制成,用天然树脂松香作燃料。
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火炬重826克,长64.8厘米,用不锈钢和铝制成。
12年慕尼黑奥运会再次请1936年第一个火炬制造者克虏伯主持设计,用不锈钢制成的火炬长75厘米、重1.35公斤,燃料是液化气,能燃烧20分钟。
1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火炬长66厘米,重540克,燃料是经特殊处理的橄榄油,能烧10分钟。
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火炬由特纳公司的纽哈特设计,重1.2公斤,长56.5厘米,由铝和铜合金制成,以丙烷作燃料。
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由金银两色的金属和木质手把构成,呈卷起的橄榄叶状,犹如向上喷发的烈火。火炬高68厘米,重700克,由希腊著名设计师安德雷亚斯·瓦罗佐斯设计,在总共21种不同的式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008北京奥运
火炬结构特点
基本工作流程
航天芯,也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的燃烧系统,包括燃料供应系统(燃料瓶、稳压装置和回热装置)和燃烧器两大部分。工作时,利用开关工具顺时针打开燃料瓶上的常闭开关阀,瓶内的高压丙烷蒸汽经过稳压装置进行减压,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某一压力值附近,然后经过有五个通气孔的燃料分配器的侧孔进入回热铜管,在流经燃烧室和燃料瓶后重新进入燃料分配器,并从两路分别进入预燃室和主燃室进行燃烧。
燃料瓶
燃料供应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是稳压装置和燃料瓶,都是用国内先进工艺和技术自主研发的。燃料瓶用无缝冷拉工艺,直径为32毫米,即用一整块板拉成现在的形状,因此非常耐压(达14兆帕),相当于可承受水下1400多米的压力。由于火炬燃烧有时间要求,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而燃烧器除要保证火炬形态外,也有一定的流量要求,因此为了既能保证和火炬外壳的匹配,又能满足燃烧时间,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细又长。这从工艺上讲,难度大大增加。因为是整体成型,且燃料瓶壁的壁厚不到1毫米,在长细比达到7.5倍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拉裂的。
燃料的选择
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历史上的奥运火炬用混合燃料的较多。用丙烷燃料是为了能在火炬传递路线范围内,满足环境温度的要求。其次颜色也是一个考虑,丙烷燃烧后火焰是橙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
稳压装置
稳压装置也是特别研制的。从燃料瓶里出来的气体压力是不稳定的,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而火炬的燃烧需要一个稳定的流量,稳压装置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定压力,一定流量的燃料供应,这和一般稳压装置的原理是一样的。气态的燃料以相对较高的压力进入稳压装置的进口,以高出环境压力一定范围的压力流出,保证燃烧所需的燃料压力和流量。稳压器的设计要求一般就是小巧轻便和多功能。现在的稳压装置共有四个功能:第一是将火炬开关设计到稳压装置上,这就少了一个零件;第二是减压;第三是稳压;第四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况下,还能确保火炬继续燃烧,不会发生危险。
燃料瓶和稳压装置的连接
燃料瓶和稳压装置用螺纹连接,燃料瓶口用外螺纹,稳压装置用内螺纹。这个虽不是独创,但在火炬上用得比较少。以前的一些火炬用的是现成的燃料瓶,多数是用直接的顶压方式。这种没有螺纹的连接方式,如果气体压力过大,顶针会顶得很紧,用起来费劲;如果压力过小,由于使用时的振动,容易松脱,造成漏气;同时由于是非精确定位密封,在压紧的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密封不严而漏气,既不安全,也容易熄火。我们吸取了国外火炬的经验和教训,用了螺纹接口。
回热管
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火炬都用了保温装置。因为对于气相燃烧而言,若没有有效的热量补充,燃料瓶的温度是下降的。燃料在低温状态下,蒸汽压会降低,有可能会影响火炬燃烧性能。最初的设计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刚研制时燃料瓶容积较大,因此它降温慢。现在燃料瓶小了,而燃烧时间要求提高,所以必须要加回热装置。要给它加热,就要有热源,于是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火炬自身的火焰热量——燃料出来后不是直接进燃烧室,而是通过回热系统给燃料瓶进行加热,减缓温度降低的速度,满足燃烧时间。回热管还有个好处,就是热交换不可能把所有热量都交换掉,所以管内的气体温度也是升高的,有利于燃烧,这是个额外的好处。
燃烧器
双火焰是一个核心设计,并在国内第一次运用。燃料经过回热之后,分两路,一路进入预燃室,一路进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进行分配。预燃室底部中心是喷嘴,其周围是进空气的孔。火炬外壳底部也有一定面积的进气通道。预燃室燃料往上喷时,会带动周围空气上升进入预燃室,这就是引射作用。
预燃室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再燃烧,火焰像我们家里的煤气灶一样,掺混得比较好,燃烧充分,火焰温度比较高,形状短,是蓝色的,在强光下不易看见。而主燃室的燃料没有经过预混,燃料喷出后和空气混合,先扩散再燃烧,火焰温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于25厘米。预燃室相当于一个稳定的火源,保证它始终不灭,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灭,它会马上把主火焰点燃。
国外也有类似双火焰的设计,但不太一样,不是预混气的。像2006年都灵冬奥会,也是前后两个燃烧室,但两个都是扩散火焰。我们考虑用预混火焰,主要是它的温度比较高,复燃主火焰比较容易些。另一方面,主火焰在上,预燃火焰在下,受外界影响相对就小,保护火焰就容易些。
我们这个设计实际上是受了吸气式发动机的启发。因为有的发动机也有一个小的预燃室。应该说这种方案在火炬的使用中是第一次。主火焰从圆形管道上均匀的小孔中喷出,这也是特别之处。国外有很多是从一个小口喷出,或者虽是多个喷口,但尺寸较大。我们也做过这样方案的试验,一方面不太利于火焰的稳定,另一方面燃烧时烟较大。我们现在这个设计,火焰能从一个环的小孔中喷出,好处之一是喷出的燃料比较均匀,是圆形的火焰;另一个就是喷出来的燃料能与空气掺混的比较均匀,燃烧比较充分,烟就会小,有利于观赏性和环保。
在火炬研制中我们发现,风速对火炬工作的影响最大,在专用设备上进行了大量实验,做到大风小风条件下,都不熄火。我们很希望得到一支性能可靠、稳定的火炬。我们认为今后应在实际环境中,继续对火炬进行各项参数考核,并经严格的生产过程,保证研制质量。我们期待着北京奥运火炬将在同一个世界,传播同一个梦想
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的历届奥运会火炬接力资料
点火仪式
公元前776年 第一个被人所知的古代奥运会上,就有了点燃圣火的仪式。 奥运圣火从它一诞生,就标志着团结、理性、和平。
1896年(第一届)雅典
现代奥运会复兴之时,并没有延续古代奥运会的圣火点燃仪式。
1900年(第二届)—1932年(第十届)历届奥运会没有固定的点火仪式
而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第9届奥运会,首次出现奥运圣火点燃仪式,主会场开始设置主火炬台。这一想法,是由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的顾拜旦提出的。之后,这一仪式流传至今。
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
首次正式用了火炬接力的形式。但当时的火炬燃料落后,火炬台也仅有二米左右,而点火的仪式也很简单。该年,奥运圣火开始传递。
1940年—1944年,奥运会因二次大战停止举行
1948年(第十四届)伦敦
圣火在温布利体育场上点燃。
1952年(第十五届)赫尔辛基
伴随著3000只象征和平的白鸽飞上天空,圣火也在火炬台熊熊燃起。
1956年(第十六届)墨尔本
火炬传递线路最长、规模最大,在5千多公里的道路两旁,每一位参与者都分享了奥林匹克精神带来的欢乐。
1960年(第十七届)罗马
圣火由船只运输经地中海登陆了亚平宁半岛。此时燃料的改进已经让火焰变得一触即发。
1964年(第十八届)东京
奥运会上点燃火焰的是日本19岁的早稻田大学学生坂井义则。他出生于广岛爆炸那天(1945年8月6日)。
1968年(第十九届)墨西哥
墨西哥20岁的女田径选手诺玛·恩里克塔·巴西利奥·德索克罗成为了奥运会史上第一个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女性。
12年(第二十届)慕尼黑
国际奥委会布伦戴奇开幕前辞职,他用德语发表了他在奥运会上的最后一次讲话。
16年(第二十一届)蒙特利尔
别出心裁地由两人共同点燃。
1980年(第二十二届)莫斯科
圣火台已经变得高大、先进,从此点火仪式也呈现了一种当时看来比较特别的方式。
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
圣火的点燃仪式似乎也在这个时候变得更加新颖而独特。美国运动员约翰逊点燃了五环标志的火炬,圣火也在体育场上空熊熊燃起。
1988年(第二十四届)汉城
三人来到了距离地面50米高的圣火台旁,共同将圣火点燃。三人点火,这在奥运会史上还是首次。
1992年(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拉
担任这次点火任务的是37岁的残疾运动员里贝罗。身著古希腊传统服装的里贝罗准确的将箭射向了21米高的火炬台。
1996年(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
点火仪式由拳王阿里点燃了身边的点火器,百年圣火就在这一刻被点燃。
2000年(第二十七届)悉尼
点燃圣火的是澳大利亚土著人弗里曼,水中生火。设计了新颖的点火台,她站在水中央将圣火点燃。熊熊燃烧的火焰由水中徐徐上升。在闭幕式上,组委会用了一位华人小女孩的建议:将美国与前苏联、前东德与西德运动员排在一起。
2004年(第二十八届)雅典
希腊帆板选手尼古拉斯-卡拉马纳基斯点燃圣火。火炬置于可转动的机械吊筒顶端,只几米高。
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
点燃圣火方法待定。
点火仪式沿革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
第一次点燃火炬
由于刚刚经历了世界大战,因此本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不同寻常。第一次升起了奥林匹克会旗;第一次放飞和平鸽;第一次点燃了象征胜利和光明的火焰;首次举行了运动员宣誓仪式。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
去奥林匹亚集火种
本届奥运会去奥林匹亚集火种,并且首次用聚光镜聚集阳光点燃火炬,然后通过接力传送。这是奥运会首次举行这种活动。不过,直到1934年国际奥委会才正式决定,从第十一届开始在开幕式上举行这项仪式。
1936年慕尼黑奥运会:
点燃圣火成为传统
本届奥运会从开幕日期至闭幕式止,在主体场燃烧了奥林匹克圣火。而且火种来自奥林匹亚,取火炬接力方式从奥林匹亚传到主办国。本届奥运会进行了为期14天的火炬传递活动,从此以后点燃奥林匹克火焰正式成为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不可缺少的仪式之一。
最称奇的点火:洛杉矶
亮点:太空人
其实在今天看来,洛杉矶奥运会的点火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要知道那是在20多年前。而在此之前的奥运会点火仪式都中规中矩。
从这届开始,奥运会的组织者们开始了绞尽脑汁设计点火仪式的过程。怎样点火也变成了每届奥运会开幕式进行之前的“最高机密”。
所以,年人们看到一个打扮成太空人模样的“飞人”,飞过体育场,然后点燃五环形状的引火装置时,惊讶之情溢于言表。
最团结的点火:1988汉城
亮点:3人同点
汉城奥运会点火仪式的焦点,集中在曾于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夺得马拉松冠军、已经76岁高龄的国家英雄孙基祯身上。在1936年参赛奥运时,因为当时韩国正被日本占领,孙基祯被迫代表日本参赛,当他站在领奖台上看到升起的太阳旗时,痛楚地低下了头。
孙基祯在汉城奥运会开幕式的出场,意味着韩国的强大和斗争精神。就在人们认为孙基祯是点燃火炬的最佳人选时,组织者给了人们一个意外:孙基祯老人手持火炬跑进主会场,第10届亚运会三枚金牌得主林春爱接过火炬绕场一周,然后将火炬交给一位马拉松运动员、一位教师、一位舞蹈演员,最终由3人一起点燃圣火。
这种方式体现出全民参与奥运的热情,在点火仪式的人数上也创了一项新纪录。
最大胆的点火:1992巴塞罗那
亮点:70米射箭
这是奥运会开幕式上永远的经典,这是难以被复制和被超越的经典。残疾人运动员里贝罗在巴塞罗那的夜空中射向70米远、21米高圣火台的那支箭,至今仍在电视上一遍一遍地反复播放着。10万名现场观众和20亿电视观众共同见证了这次惊险的点火仪式。
据说,里贝罗为做到万无一失,在开幕式之前足足练了不下2000次。但后来也曾有过传闻,称组织者在他射出那一箭之后,其实是用早已准备好的自动装置将主火炬台引燃。
虽然至今还有人质疑里贝罗射出的那一箭到底有没有射到圣火盆内,但不管真相怎样,这次冒险的点火是成功的,这次圣火点燃方式是最惊险的。没有借助任何现代手段,反而更加展现了人类突破自我的伟大精神,从而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
最感人的点火:1996亚特兰大
亮点:老阿里
也许是感觉巴塞罗那的点火创意难以超越,美国人这次放弃了“科技武装”的想法,改打“温情牌”。而事实证明,这一招获得了巨大成功。当患有帕金森症的拳王阿里颤抖地接过火炬时,全世界人都能看到他因为病痛而止不住抖动的双手。
在圣火映照下,老阿里的面容显得格外坚毅,充满了感染力。那一刻,成为奥运会点火史上最感人的一幕。
最浪漫的点火:2000悉尼
亮点:水火交融
悉尼是海边城市,点燃圣火自然与水有关。悉尼人将水与奥运会结合得天衣无缝,早在圣火传递的时候,就别出心裁地进行了一次水底圣火传递。开幕式上的点火自然也与水离不了关系。澳大利亚短跑名将土著运动员弗里曼,身穿银色连体防水服,在四周瀑布飞泻的背景下,置身水底点燃了潜伏在水底的主火炬台。
完成了这幕“水中燃火”的精彩大戏之后,弗里曼的全身都湿透了,但是这幕水火交融的浪漫情景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中。水与火,两种本不相容的物质,就这样被浪漫的澳大利亚人结合在一起。
最古典的点火:2004雅典
亮点:回归
雅典人把开幕式的精华全部都集中在之前数小时的表演中,“爱琴海”上史诗般的艺术,让全世界都折服于希腊人的想象力和文化气质。所以相比之下,点火仪式显得有些乏善可陈。火炬置于可转动的机械吊筒顶端,火炬台慢慢放倒,圣火被点燃之后又慢慢立起,这种相对古朴的点火方式,表现的将是天与地、物质与精神的连通,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回归。
不过在最后点火的人选上却有些意思,让帆船冠军卡拉马纳基斯站在火炬台前。除了希腊人之外,全世界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甚至在主火炬点燃半分钟后,美联、路透、法新三大通讯社都没有反应,此人的资料一片空白。原来,组委会在最后一刻更换了原定的点火人选。
-1936年柏林,德国
1936年7月20日,柏林奥运会圣火在奥林匹亚点燃,希腊人康斯但丁成为现代奥林匹克火炬接力历史上的第一位火炬手。此后,火炬接力成为每届奥运会的一部分,成为奥运会的一个传统。
火炬接力活动历时13天,穿过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抵达德国柏林。3187公里的接力活动全部通过火炬手跑步传递完成。1931年1500米运动项目的世界冠军弗里茨?希尔根被选为最后一名火炬手。1936年8月1日,他高举着火炬跑进主体育场点燃主火炬塔。 -1948年伦敦,英国
1948年伦敦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开始于7月17日,历时13天,途经希腊、意大利、瑞士、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英国。
为了体现当届奥运会火炬接力和平的主题,在从奥林匹亚到伦敦的接力过程中,举行了很多体现和平象征意义的活动。如第一位火炬手季米特洛在接过火炬之前脱下军装,放下武器,换上运动服开始传递圣火等。 -1952年赫尔辛基,芬兰
1952年6月25日,芬兰奥运会圣火在奥林匹亚点燃,并第一次使用飞机将火种从雅典空运到丹麦。从丹麦经瑞典到达芬兰的路程用了跑步、骑马、自行车和独木舟等传递方式。火炬接力历时25天,由3372名火炬手完成传递活动。 -1956年墨尔本,澳大利亚
墨尔本奥运会圣火于1956年11月2日在奥林匹亚点燃,由350名火炬手从奥林匹亚传递到雅典。沿途设计了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如在雅典的卫城两名战士身着战装在传递路线上挡住火炬手的路,只有当火炬手说“圣火是我从奥林匹亚带来的”才允许通过。
圣火火种被存放在两个火种灯里飞往澳大利亚。中途在加尔各答、曼谷、新加坡和雅加达举行了庆典仪式。墨尔本奥运会火炬接力是当时奥运史上行程最长的火炬接力活动。总距离约20470公里(包括航空距离),实际传递距离4912公里,火炬手数量3608名。最后一名火炬手是世界青年田径冠军罗恩?克拉克。这是第一次在南半球举行的奥运会火炬接力。
由于1956年奥运会的马术比赛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因此还举行了从奥林匹亚至斯德哥尔摩的火炬接力。途经丹麦抵达瑞典,共有330名火炬手参与传递活动,其中约有160名骑手。 -1960年罗马,意大利
1960年罗马奥运会圣火于8月12日在奥林匹亚点燃。圣火从奥林匹亚传递到雅典再到齐娥港口,乘船运至意大利的锡拉库扎市,再由火炬手跑步完成到罗马的传递。 -1964年东京,日本
1964年8月21日,东京奥运会圣火在奥林匹亚点燃。火种通过飞机运载前往日本,途中经停伊斯坦布尔、黎巴嫩、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和台湾,并举行了展示活动。 -1968年墨西哥城,墨西哥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新大陆”。为此圣火由希腊的驱逐舰“纳瓦里农”号运送到哥伦布的诞生地意大利热那亚市。
圣火穿越大西洋,沿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路线航行。在维拉库兹,由17名火炬手在海中接力将火炬传到岸上。2778名火炬手参与了传递活动。西班牙航海家的后裔恩里克塔?巴西里欧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点燃主火炬塔的女火炬手。 -12年慕尼黑,德国
12年7月28日,慕尼黑奥运会圣火在奥林匹亚点燃。圣火穿越7个国家抵达慕尼黑,沿途受到热烈欢迎。当圣火进入奥地利时,一架直升机向火炬接力的路上撒放鲜花。贯穿5532公里的接力活动使用了自行车、摩托车、马等传递方式,并第一次有残疾人使用轮椅进行传递。 -16年蒙特利尔,加拿大
蒙特利尔奥运会圣火于7月13日在奥林匹亚点燃,由希腊火炬手传给加拿大火炬手后,通过传感器将圣火的热能转换成电波并经卫星传至加拿大,然后使用激光在蒙特利尔点燃火炬。火炬接力只进行了5天,1214名火炬手参加了传递活动。为了表示对奥运圣火发源地的崇敬,使用了橄榄油作为火炬的燃料,并第一次由一对男女手举火炬跑入奥运会场共同点燃火炬塔。 -1980年莫斯科,苏联
莫斯科奥运会圣火于1980年6月19日在奥林匹亚点燃。传递活动历时31天,行程4915公里,途经了4个国家。 -年洛杉机,美国
年奥运会圣火于5月7日在奥林匹亚点燃,由于雅典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火炬接力商业化的做法,没有举行雅典境内的传递活动,圣火火种由直升机运到雅典后直接飞往美国纽约。
5月8日在纽约举行欢迎圣火抵达美国的仪式后开始传递活动。火炬接力历时83天,穿越33个州,到达美国41个城市,由3636名火炬手完成传递。这一届奥运会的火炬手是第一次用公开选拔的办法产生的。 -1988年汉城,韩国
汉城奥运会圣火于8月23日在奥林匹亚点燃。完成雅典火炬接力后,圣火用飞机从希腊运送到韩国南端的济州岛,然后用船运到釜山。火炬接力历时26天,前往全国所有地区。传递方式包括跑步、骑马、船、自行车、飞机和摩托车。火炬接力里程全长15250公里,有1469名火炬手参与了传递。 -1992年巴塞罗那,西班牙
巴塞罗那奥运会圣火于1992年6月19日在奥林匹亚点燃。火炬接力历时51天,全长6307公里,途经652个城镇,包括所有自治区首府和奥运会的分赛场。 -1996年亚特兰大,美国
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接力历时92天,这是奥运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火炬接力活动。圣火到达了美国重要的城市并途经许多村镇。火炬手选拔以“社区英雄”为主题,通过公开选拔产生。13267名火炬手参与了传递。 —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
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希腊举行圣火交接仪式后,途经11个大洋洲国家抵达澳大利亚。13300名火炬手将圣火传遍澳大利亚。
点燃开幕式主会场火炬塔的火炬手凯茜?弗里曼是澳大利亚原著动员,曾在1996年奥运会上获得奖牌,并在随后举行的悉尼奥运会上获得女子200米金牌。为了反映火炬设计的元素—火、水、土,组委会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设计了弗里曼浮出水面的效果,并在水中点燃了主火炬塔。
悉尼奥运会火炬接力被国际奥委会评价为最成功的一次。由于良好的宣传工作和对商业化的控制,创造了火炬接力神圣、美好的形象。沿途公众对于奥运会火炬接力的热情不断高涨,待圣火抵达悉尼之际,上百万的悉尼市民走上街头,欢迎圣火的到来。火炬接力空前的调动了澳大利亚人民的自豪感。 —2004年希腊,雅典
根据本届奥运会“奥运回家”的主题,雅典奥运会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在五大洲进行的传递,前往所有举办过奥运会和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以感谢这些城市对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贡献,并将奥林匹克圣火第一次带到非洲和南美洲。途经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埃及、南非、巴西、墨西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瑞士、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典、芬兰、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希腊,总距离7.8万公里,历时78天,传递火炬手12102名。最后一名火炬手是希腊籍帆船运动员尼科拉奥斯?卡拉马纳基斯。 —2008年北京,中国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将以“和谐之旅”为主题,以“点燃 传递梦想”为口号,前往五大洲(国家、地区)的21个城市,并在境内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传递,还将抵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传递时间为130天,传递总里程约13.7万公里。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将是奥运史上传递路线最长、传递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将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谱写辉煌的篇章。第一名火炬手是奥运飞人刘翔。
往届奥运会 传递距离 途经国家和地区 传递天数 火炬手总数
1936柏林奥运会 3,187公里 7 13天 3,331名
1948伦敦奥运会 3,365公里 7 13天 1,416名
1952赫尔辛基奥运会 7,870公里 4 25 3,372名
1956墨尔本奥运会 20,470公里 2 21天 3,608名
1960罗马奥运会 2,750公里 2 14天 1,529名
1964东京奥运会 26,065公里 12 51天 5,244名
1968墨西哥城奥运会 13,620公里 5 51天 2,778名
12慕尼黑奥运会 5,532公里 7 30天 6,000名
16蒙特利尔奥运会 775公里 2 5天 1,214名
1980莫斯科奥运会 4,915公里 4 31天 5,000名
洛杉矶奥运会 15,000公里 2 83天 3,636名
1988汉城奥运会 15,250公里 3 26天 1,469名
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 6,307公里 2 51天 10,448名
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 27,890公里 2 92天 13,267名
2000悉尼奥运会 27,000公里 13 127天 13,300名
2004雅典奥运会 78,000公里 27 78天 12,102名